仙姑顶与仙姑庙

[复制链接]
5070 2
毫无疑问,望岛巅峰山巅仙姑顶上的仙姑庙,之名气、之影响、之魅力是传统庙宇中传至今天之最大最隆最盛者。而且它的特点仿佛是,从遥远的一点神光走来,愈走其光愈曜,愈走其途愈宽,其形象也就随之愈来愈光彩、愈高大、愈深人人心。最早的时候,大概仅仅是一块铭恩碑,记载了北宋真宗景德四年(公元1007年),辽国为海上遇救之恩,专遣使者来此仙姑顶,立碑致谢。郭仙姑之神明由此渐生。一个十分朴素的民间之女的原型。一个手巧心善的村姑的平民的身份。一种助人积德的善者的行为。似乎并没有什么掀天揭地的壮举,没有什么降龙伏虎的神勇,没有什么超凡拔俗的威力,
只是那么温暖,那么平实,那么生活化、日常化和平民化。



而这期间产生出来的神圣,才是最为老百姓崇拜的神圣,也是最难得的神圣。

在海上搭救遇难船队之后,她的乡亲将她确认为神的最有力的见证,是那个在望岛村一带的民间流传极为广泛的传说故事。这故事如果概括起来,可以称作是仙姑借马的故事。从故事中,我们可知,成了神仙的仙姑,事实上仍然很平民,家里并没有马厩,也没有什么宝马良驹,这才不得不向大户田老汉求借。而互相拆借,互相提供,以解燃眉之急,这正是千百年来的国计民生啊!至于山地山岩上的石从墨线被指为仙姑用烧火棍划出来的,则更是民间传说中常用的借代手法。

为了表达人们对这位美丽的民间女神的敬意,又有诸如仙姑救子”“神猫下凡一类的传说。

而最为有力、有意义的则是那现代的1938年,面对日寇侵略,仙姑所作出的反应。日寇飞机,轰炸山村,仙姑普施恩泽,不使一人伤亡。这是一个美得叫人流泪的真实的传说(日寇轰炸是真,无人伤亡也是真;而仙姑保佑说则只能算是传说)。在整个历史的进程中,国人愈到近代,苦难愈浓重,故此仙姑的形象就不可避免地越来越高大。炸弹一排排掼到了小小的望岛村,一朵朵死亡之花携带着火光,在屋顶上空“绽放”;而整个村庄竟无一人伤亡!这种不可想象的幸运,不用神衹来解释,仅仅指为“凑巧”几乎是不可想象的。


它非常自然地让毫无反抗能力的弱势群体联想到自己信奉的女神。

而最近一次“仙姑显灵”,恰恰是在2010428日的“仙姑玉像盛大揭幕”仪式上。那天上午,就在仙姑玉像揭幕前后,天气由晴转阴,出现了先雨后雪的奇观。仙姑顶上的山峦庙宇、岩石草木忽而笼罩在一片蔼蔼烟云之中,忽而又沐浴于丝丝春雨之下,忽而又银装素裹起来一一这种奇妙的变幻,各种美景的交替,又一次不由得让人联想到了仙姑。人群中一阵阵响起了“仙姑显灵”的赞叹。仿佛真的是神的操控,要不然天气怎么会这么频繁地呈现出不同的绝美景致呢?当地早就有“下雨是仙姑洗脸,下雪是仙姑擦粉”的说法,而今天这不正是她高兴得又洗脸又擦粉吗?而这顺序又不正是女神梳妆打扮的步骤吗?

而据说其实此前,仙姑早就天天显灵了:参加仙姑顶开幕民俗表演的600多名演员都见到,开幕前的每一次表演彩排,没有哪一天不下雨的;彩排一完,雨也就停了。对此人们的解释是、“仙姑感动了!”“仙姑显灵了!”

而仙姑庙在规模上也越来越大,在形象上也越来越光彩夺目,在影响上也越来越名传遐迩。

最早,在海拔375米的巅峰山上,所谓“仙姑庙”仅仅是个“方八尺子”,由几块石板搭建而成;到了清朝康熙三年(公元16M年),仙姑庙得到了乡人的重修,规模有所扩大,并为仙姑重塑金身。此后,民国初年,又一次重修仙姑庙。


改革开放后的19923月,望岛村民为了传承和发扬仙姑文化,开始历年峰建,逐年打造,终于围绕仙姑庙建成了一派初具规模的仙姑顶道教活动的场所。

而且,仙姑庙的庙会活动也把仙姑的故事、仙姑的影响以及对仙姑的崇拜,推向了更远的地方。最早在庙会上上演的节目,无非本地地方戏曲、地方杂要等,到现在,庙会上演的节目,已由各地剧团送来,除了本地传统的剧目以外,更有东北的二人转、河南的豫剧、河北的梆子等等。庙会上的贸易也相当丰富,反映了民俗文化的多样性,不可小觑.各色的小吃摊上,彩灯琳琅,幌旗飘扬,捏面人的、编草鞋的、卖头花的、卖气球的,糖葫芦、年糕、插枣大饽饽、枣泥糕、麻辣串、烧烤、吹糖人、面糖人、塑糖人……

姑顶上的仙姑庙越来越火,已经超出了原本的求仙保佑的内涵,而扩展到了一种尊崇真善美、传承民族文化和乡民大狂欢的现实意义。
仙姑,在民间扎根最深的女神形象。盖因为她最民间化,生活化;而我们也都得在琐碎的日子中一天一天地过。故而我们最需要仙姑的指引。

而仙姑距离我们又是那么近若比邻,而我们又是那么容易得到她的神助一一或许,她就是滨海大地和临海山地上的我们自己。

源自《乡愁的故事》

举报 使用道具

回复

精彩评论2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